首页万向主管怎么联系[安信注册]首页。据上海有色网最新消息,国内头部企业计划自7月起集体减产30%,部分窑炉甚至提前“堵口”停产。这一动作背后,是行业长期陷入“产能越投越多、价格越卷越低”的困局:2025年上半年,3.2mm镀膜玻璃均价较年初暴跌超40%,企业毛利率跌破10%,亏损面扩大至65%以上。如今,这场集体减产能否打破“越生产越亏损”的怪圈?光伏玻璃的供需天平又将如何重新校准?
光伏玻璃分为面板玻璃和背板玻璃两大类。面板玻璃主要用于单玻组件、双玻组件的封装;而背板玻璃则用于光伏组件背面的封装,主要用于双玻组件封装。根据应用领域和技术特点,光伏玻璃还可以分为晶体硅光伏玻璃和薄膜光伏玻璃两大类别。晶体硅光伏玻璃以高透光性和稳定性为主,而薄膜光伏玻璃则更注重轻量化和柔性化。
光伏玻璃是一种专用玻璃,构成组件的最外层结构,可以防止电池片破裂和电极氧化,延长组件使用寿命,同时保证较高的透光率和光电转换效率。与普通玻璃相比,光伏玻璃含铁量低,透光率高,同时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、抗冲击性和耐高温性。
从市场规模来看,2025年中国乃至全球的光伏玻璃市场规模都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趋势。据预测,2025年中国光伏玻璃市场规模将达到854.6亿元人民币,并且与之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。此外,随着双面组件渗透率的提升以及光伏产业技术的进步,光伏玻璃长期的成长潜力值得期待。
光伏玻璃产业链结构可以分为上游、中游和下游三个主要环节。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供应(如纯碱、石英砂)和燃料提供(如天然气、电力)。中游是光伏玻璃制造过程,涉及将原材料转化为高质量的光伏玻璃产品。下游则是光伏组件制造商,它们使用光伏玻璃与其他材料组装成完整的光伏电池组件,用于太阳能发电系统。
据卓创资讯,截至 2024年底,国内外光伏玻璃在产产能、名义产能 CR3 分别 51%、50%,整体呈现两超多强的竞争格局。截至 2024 年底,信义光能光伏玻璃在产产能、名义产能分别为 23200t/d、32200t/d,占海内外光伏玻璃在产产能、名义产能比例分别为 22%、24%。
技术迭代与成本优势是核心驱动力。超薄玻璃通过减重30%-40%,可显著降低运输与安装成本,同时适配双面发电组件,提升发电效率2%-5%。当前,福莱特信义光能等头部企业已实现2.0mm玻璃良品率超85%,叠加“一窑多线”工艺普及,单位成本较3.2mm玻璃下降10%-15%,技术经济性凸显。
场景适配性决定替代节奏。在分布式光伏、BIPV(光伏建筑一体化)等对重量敏感的领域,超薄玻璃已成标配;但在地面电站中,3.2mm玻璃因抗冲击性更强、寿命更长,仍占据主导地位。若超薄玻璃通过镀膜技术提升耐候性,或组件封装工艺改进降低对玻璃厚度的依赖,其应用场景将加速扩张。
产业链博弈与标准滞后制约短期渗透。传统3.2mm玻璃生产线改造成本高昂,企业转型动力不足;同时,国内外光伏组件认证标准多基于3.2mm玻璃设计,超薄产品需重新通过认证,周期长达6-12个月。此外,下游客户对“减薄”可能引发的隐性风险(如隐裂、衰减率上升)仍存顾虑,需求释放需时间验证。
减产或推动供需从“严重过剩”转向“弱平衡”。2024年行业有效产能超25万吨/日,而需求仅约18万吨/日,库存周转天数高达45天,导致价格暴跌40%。此次减产若严格执行,预计7月起日熔量将减少7万-8万吨,叠加下游组件厂因夏季装机旺季补库,库存有望在三季度末降至30天以下,价格反弹至25元/平方米以上(成本线%以内。
长期平衡仍依赖需求端放量与技术替代。当前行业困境本质是“产能错配”:传统3.2mm玻璃过剩,而适配双玻组件的2.0mm玻璃占比不足30%。若减产期间头部企业加速薄片化产线改造,同时下游BIPV、分布式光伏需求年增25%以上,供需缺口可能在2025年二季度显现,推动价格进入上升通道。
风险点在于中小厂“逆向扩产”与政策波动。若中小企业为抢占市场份额逆势增产,或地方环保政策放松导致停产窑炉复产,减产效果将被稀释。此外,硅料价格波动、海外反倾销调查等外部因素也可能打断供需修复节奏。
储能领域:技术壁垒高,跨界难度大。储能系统集成需电化学、电力电子、热管理等核心技术,与光伏玻璃的浮法/压延工艺差异显著。当前仅有信义光能、福莱特等头部企业通过参股储能企业或与电池厂商合作试水,但尚未形成自主产品。中小玻璃企业受限于研发投入(储能研发周期3-5年、成本超亿元),短期内难以突破技术门槛,更多选择“观望”或“轻资产合作”。
BIPV领域:与主业协同性强,但市场尚未爆发。BIPV用玻璃需兼具发电、隔热、装饰功能,对镀膜、钢化、中空等工艺要求更高。南玻A金晶科技等企业已推出BIPV专用玻璃产品,并参与标准制定,但当前BIPV占光伏装机量不足5%,市场需求有限。减产期间,企业可能通过“产能柔性切换”(如将普通光伏玻璃产线改造为BIPV产线)降低转型成本,但大规模扩产仍需等待政策强制要求(如建筑碳中和法规)或成本下降(BIPV系统成本较传统幕墙高30%-50%)。
光伏玻璃行业正呈现“技术驱动降本、场景拓展增量、格局加速分化”三大趋势。技术端,2.0mm及以下超薄玻璃渗透率快速提升,叠加“一窑多线”工艺普及,单位成本有望再降10%-15%,推动双玻组件占比突破70%;场景端,BIPV、光伏车顶等新兴市场加速崛起,对高透光、抗冲击、彩色镀膜等差异化玻璃需求激增,带动行业附加值提升;格局端,头部企业凭借技术、成本优势持续扩张,而中小厂商因环保、资金压力逐步退出,行业集中度或向CR5超80%演进。同时,海外贸易壁垒加剧倒逼企业布局东南亚、中东产能,全球化与本土化并行成为新常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