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向注册=登录首页随着我国日用玻璃制造规模的不断扩大,生产工艺不断改进,其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也在不断地提升万向招商客服首页·洪运娱乐平台·首页,出口规模都有较大程度的增长,我国迅速成长为世界日用玻璃生产第一大国。据统计,截至2022年我国玻璃制品产量为3999.75万吨,需求量为3146.39万吨。
玻璃制品是指采用玻璃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生活用品、工业用品的统称。它具有透明、坚固、耐腐蚀、易清洁等特点,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之一。玻璃制品的种类繁多,常见的包括玻璃器皿、玻璃瓶、玻璃杯、玻璃灯具、玻璃隔断、玻璃门窗等。
这些制品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用途,如建筑领域的玻璃隔断和玻璃幕墙,不仅能够美化建筑外观,还能够提高建筑的采光率和通风率;家居领域的玻璃制品如玻璃杯和玻璃餐具,不仅能够提升餐桌品位,还具有环保、安全等优点。玻璃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建筑、家居、医疗、电子、光伏等领域。
玻璃是传统的周期行业,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,生产工艺简单,包括原料预加工、高温(1550℃-1600℃)加热、成型、热处理。由于玻璃熔窑停窑后复产成本高,玻璃窑开窑后必须保持连续生产,因此玻璃供给呈现刚性;玻璃窑的寿命一般为6-10年,到期后需要降温冷修,冷修带来产能周期的波动性。
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表示,2008-2022年的15年间,玻璃行业共经历4轮周期,每轮周期时间约3-4年。
第一个周期是2008-2012年:2008年,受金融危机影响,地产竣工面积下降,玻璃行业量价承压;2008年5月起,在政策影响下楼市复苏走强,叠加前期供给收缩,行业毛利率快速提升至40%以上水平;但随着玻璃产能大幅扩张,玻璃价格在2011年回落。
第二个周期是2012-2015年:2012年,玻璃行业供需矛盾有所缓解,需求层面房贷利率下行,部分城市减免契税,但此轮周期地产需求弱于2008年,故周期顶点毛利率仅提升至20%左右;2013-2014年,玻璃行业的新点火产线大增,总产能进一步过剩,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加剧,行业整体亏损。
第三个周期是2015-2019年:产能置换政策落地,玻璃行业供给侧改革开启,产能扩张进入稳步增长阶段,行业毛利率提升至20%水平,尽管2018年后竣工交付节奏放缓,需求有所减弱,但在产能限制的大背景下,玻璃行业毛利率回落幅度明显低于前两轮周期。
第四个周期是2019-2022年:2019年起,行业冷修高峰、竣工高峰逐步来临,行业出现供不应求,价格大幅攀升,毛利率一度超过50%;2022年房企资金压力加大,竣工结构明显放缓,全年竣工面积增速同比-15%,行业毛利率回到2014年的低点水平。
目前,玻璃按照用途通常被分为建筑玻璃、家具玻璃、汽车玻璃、工艺玻璃、光学玻璃、光伏玻璃等。按照生产工艺的区别,平板玻璃可分为浮法玻璃和压延玻璃,其中浮法玻璃下游需求主要分布在房地产和汽车制造领域。
2022年,浮法玻璃在全球市场的收入份额为74.5%,前10大公司占据全球建筑玻璃市场超过65%的收入。市场上领先的企业包括AGNORA、旭硝子、板硝子、PPG、中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、圣戈班股份有限公司、嘉迪安工业有限公司、Gulf玻璃工业、印度Fuso玻璃和中央硝子。
据生意社商品行情分析系统,2023年上半年玻璃现货行情上涨,1月1日监测地区均价为18.68元/平方米,6月30日均价为21.35元/平方米,上半年涨幅为14.29%。虽然上半年浮法玻璃价格有所上涨,但由于激烈的竞争,主要公司业绩并不理想。
浮法玻璃龙头信义玻璃2023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6.21亿港元,权益持有人应占综合纯利(归母净利润)21.48亿港元,同比分别下降7.53%和35.01%。资料显示,信义玻璃的浮法玻璃产能规模居国内首位且仍在提升。2022年度,浮法玻璃产品、汽车玻璃产品和建筑玻璃产品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64.4%、23.6%和12%。
旗滨集团2023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68.85亿元,同比增加6.05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.47亿元,同比减少40.03%。
2023年上半年,南玻A营业收入约83.89亿元,同比增加28.69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.89亿元,同比减少11.16%。南玻A主营业务包括研发、生产制造和销售浮法玻璃、工程玻璃等业务。分产品来看,玻璃产业依旧是南玻A的主要营收来源,约占总营收的75%;电子玻璃及显示器件产业占总营收的8%,太阳能及其他产业占总营收的18.90%。
虽然2023年上半年玻璃价格有所上涨,但由于激烈的竞争,主要的玻璃公司出现了业绩下滑。
浮法玻璃上游主要是石英砂、纯碱以及能源等,中游为玻璃原片制造及玻璃深加工制造,下游约60%-75%的需求来自于房地产。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国房景气指数从2022年12月的94.35下降至2023年6月的94.06。2023年1-6月,除竣工面积增长外,开工、施工、销售面积同比都出现下降。同期,国内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91548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6.6%;房屋新开工面积49880万平方米,下降24.3%;房屋竣工面积33904万平方米,增长19%;商品房销售面积59515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5.3%;商品房销售额63092亿元,同比增长1.1%。
1—11月份,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4045亿元,同比下降9.4%,其中住宅投资78852亿元,下降9.0%。
1—11月份,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831345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7.2%。其中,住宅施工面积585309万平方米,下降7.6%。房屋新开工面积87456万平方米,下降21.2%。其中,住宅新开工面积63737万平方米,下降21.5%。房屋竣工面积65237万平方米,增长17.9%。其中,住宅竣工面积47581万平方米,增长18.5%。
1—11月份,商品房销售面积100509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8.0%,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7.3%。商品房销售额105318亿元,下降5.2%,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4.3%。11月末,商品房待售面积65385万平方米,同比增长18.0%。其中,住宅待售面积增长20.4%。
1—11月份,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17044亿元,同比下降13.4%。其中,国内贷款14227亿元,下降9.8%;利用外资42亿元,下降35.1%;自筹资金38505亿元,下降20.3%;定金及预收款39583亿元,下降10.9%;个人按揭贷款19982亿元,下降8.1%。
整体来看,今年房企投资信心仍然较弱,行业到位资金并未改善。随着11月末央行频发声支持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。12月下旬,北京、上海两地将分别降低购房首付比例并调整普通住房标准。未来市场预期或将转好,房企现金流得到改善,行业资金压力有缓解空间。开发投资增速将会扭转降幅扩大局面。
中汽协数据显示,2023年1-11月,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11.1万辆和2693.8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10%和10.8%。其此前预计,2023年我国汽车总销量为3000万辆左右。
2023年1-11月,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42.6万辆和830.4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34.5%和36.7%,市场占有率达到30.8%。
2023年1-11月,汽车出口达441.2万辆,同比增长58.4%。分车型看,乘用车出口372万辆,同比增长65.1%;商用车出口69.2万辆,同比增长29.8%。
值得一提的是,继2022年超过德国后,中国汽车出口量2023年第一季度首次超越日本,2023年上半年再超日本,稳居世界首位。因此,从中长期看,为汽车工业发展相配套的汽车玻璃行业还有较稳定的发展空间
宏观层面来看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经济工作坚持“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、先破后立”,财政政策适度发力,货币政策“灵活适度、精准有效”。
上游原料方面:液化天然气、石油焦,价格下跌,成本的下降对盈利形成支撑。在供需平稳的态势下,玻璃行业高利润得到下游刚需的支撑,有利于玻璃制造与深加工产业链高质量发展。
供给方面:截至12月末,全国浮法玻璃生产线万重量箱,累计下降6%。2023年年末低库存将为玻璃2024年行情提供良好开局,场内业者信心不一,多数心态较好,但仍需谨慎操作。
进出口方面:2023年1-11月中国玻璃累计出口量为63.7万吨,较去年同期增长为3.1%,出口量增加约1.9万吨。2023年1-11月中国玻璃累计进口量为18万吨,同比去年同期下滑16.21%,进口量减少约3.47万吨。出口大于进口的趋势得到保持。在国内库存加速去化的情况下,出口维持高位,说明国内玻璃价格有一定提升空间。
需求方面:2024年新房销售市场依然面临较大压力,若未来房地产市场预期转好,房企现金流得到改善,叠加城中村改造如期推进,对玻璃市场会带来一定的利好因素。其他方面,除老旧小区改造、城市更新、市内装修等增量需求外,农业现代化对玻璃的需求也不可小觑。其中“农业工厂”是指更加现代化、智能化的玻璃温室,玻璃需求因此有了进一步提升的空间。
整体来看,未来市场宜对玻璃需求前景保持信心,2024年玻璃价格重心或将进一步上移。